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化遗产

平原住宅风俗

2011-04-19 00: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摘要: (一)宅舍。新中国建立前后,世代以土坯房为主。贫穷者,墙碱脚为三三层砖、三五层砖,讲究者,墙碱脚为五五层砖、五七层砖,墙碱脚中间填砖头瓦片,墙碱脚上砌土坯,墙碱脚与土坯之间压碱

(一)宅舍。新中国建立前后,世代以土坯房为主。贫穷者,墙碱脚为三三层砖、三五层砖,讲究者,墙碱脚为五五层砖、五七层砖,墙碱脚中间填砖头瓦片,墙碱脚上砌土坯,墙碱脚与土坯之间压碱草,以防止潮气上升润湿土坯,造成房屋不牢。每逢开春,必须于雨季前把屋顶、墙皮通泥一遍,以防漏雨或浸蚀。讲究者,外套青灰,内套白灰。有的用砖包墙皮外,称“砖打斗”。每家自成一院,以土坯建起院墙或用泥垛起院墙围护,贫家亦有用秫秸、苇子、树枝之类夹篱笆代土墙者。少数富家住砖房、瓦房,以“四合套”式最受青睐。有的富户建“二进院”,即大门之内还有二门。不论大门朝向哪方,二门大都朝南,居于一座北房的正中,大门、二门不相对。过去要求未出阁的闺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穷人是办不到的,因为没二门,并且家里活儿多,不出门干地里的活,就没有收成,无法生活。

一般户住宅都有正房。正房即坐北朝南的房,也叫堂屋。正房无论两间、三间、四间、五间,都设有明间,两端为居室,中间为堂屋,或有倒房(南房),或配东、西厢房,则较矮小。贫家间或只有一两间住房,极少无房户租房、借房居住。

   新中国成立后,县内住房初无大变,“文革”以后新建民宅渐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民承包土地,自主经营,手里有了钱,新建住房绝大部分为砖木结构。八十年代中期兴起“前出一厦”。九十年代后期又兴连通式,即正房与东西南各房连接,各于室内开门相通。土房、土炕日渐减少,几至绝迹。八十年代以来新建住宅越来越加宽大高爽,采光良好,结构坚固,多为水泥、水磨石、瓷砖地面,有的还盖起楼房。

大门楼是宅舍的脸面,所以最为讲究。新中国成立前后,最穷的人家即使扎篱笆院墙,也要在留出的大门走道两边各栽上一根圆木,在其中一根圆木上方砍出一个圆轴,另用一根圆木横放在一头凿一个圆洞,使圆轴圆洞相套能转动。在横木两头各嵌一个较细的圆木,上下再各嵌一个更细的圆木,门框就制成了。在门框上有规律地别一些枣枝之类有刺的树枝,使门关上后人和猫狗等不能出进,这就是当时最简易的大门,称之为“寨门”。后来大门越来越讲究,为了保护大门不受雨的侵蚀,用砖或坯修建起大门楼。现在的大门楼十分气魄,门脸镶嵌优质瓷砖及琉璃瓦檐子,安上喷有红漆的铁制、木制或铁木相结合的大门,门口宽大,能开进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及家用小汽车。

(二)炊火。新中国成立前后,住屋一般是通间,即两间、三间相通,不设里间,靠山墙盘土炕,曰“靠山炕”。靠屋门的空间盘锅灶,炕和锅灶之间垒一灶台相隔,防止炕上的东西、孩子掉进锅里。世代烧柴做饭,冷天烧炕灶,热天烧冷灶,大都用风箱助燃。要娶儿媳妇了,才在一间的梁下垒上里间墙,墙中间留有里间门,挂上门帘。公婆住外间靠山炕,媳妇住里间顺檩炕。新中国成立后,初无巨变,六十年代初发生三年自然灾害,人们不但没粮食吃,也没柴火烧,这时兴起一种“铁炉子”,可用一把麦秸,放上烟煤即可点燃,给当时的人们生活救了急。八十年代前后农家仍以柴灶为主,煤炉、柴油炉并用,后期又有煤气炉、电炉等与柴灶、柴炉并为主要炊火用具。

(三)家具、摆设。新中国成立前,一般户内常用家具由箱、柜、橱、桌、凳、杌等,中等以上户又有被阁子、茶几、条山几、连二桌或三桌等,家具木料坚实,牢固耐用,多可传世。一般户内摆设有瓷瓶、穿衣镜、茶具,少数富户有景泰蓝花瓶、硬木雕花镜、座钟或挂钟、精致茶具、字画条幅、玻璃花等。新中国成立后,初无大变,八十年代组合家具、沙发、席梦思床、折迭椅、炕衾、被衾、床头柜、写字台等新式家具盛行,旧式传统家具渐被淘汰,花卉、石英钟、茶具、酒具、工艺美术制品和家用电器等新式摆设迅速增多,逐渐取代旧式传统摆设。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橱柜装饰画应运而生。有的直接画在玻璃上,有的直接画在木板上,有的是用烧红的烙铁在木板上烙的,各具特色,艺术效果也很突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古朴淡雅的组合家具进入家庭,逐步代替了过时的橱柜,橱柜装饰画也随之消失。

(四)建筑风俗。房屋要依势而建,这个势是指河流走向、土坡走势以及宅基形状,还要与已建成的其它房屋相一致。建筑一般要先建正房,再建偏房,最后垒砌院墙。有条件的还要砌影壁。建正房先要依据宅基定方位,定朝向。在平原县,一部分房屋朝阴(即整体偏向西南方),大部分房屋朝阳(即整体偏向东南方)。

兴建宅舍先请风水先生看好风水,决定格式,选择吉日破土动工,工地插红旗一面,以驱邪崇。施工期间,忌有人暗下镇物克害主人,故主人日夜守护,不能离开工地。

打夯:平原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土地结构松软,承重能力差。因此,兴建宅舍前,必须先挖出地槽,用打夯的方式,再将地槽一层一层的找平,然后才能垒砌砖石。石夯笨重,所以,打夯的尽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汉。随着砸夯器、碾轧机的出现,“夯”这种极为原始极其笨重的东西,近年很难见到。夯的形状与碌碡相似。所不同的是,碌碡是躺着碾轧,而夯却是竖着捶砸。因此它的“长相”就有些奇特:在一截圆柱形花岗岩或大青石的上端,对称剔凿两道凹槽,居中卡入长约六尺的两根夯杠,两头甩出便于抓举和摔落的平行杠辕,皮绳或铁丝摽紧,用时两人各抓住杠辕的一头,同时举落。

夯,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石磙子立起,用绳子将两根胳膊粗的杠子往碌碡或者石磙子上部成“井”字型横竖绑紧,即成石夯。用时四人,各抓住杠子的一头,在领夯人的口令下,同时举落。二是用两根粗杠子,一头绑在四方大石的底面,另一头伸出由领夯人握住,在大石底面上系两根粗绳,另两人拽绳子。在领夯人的口令下,三人同时举落。

铺线:铺线(“线”,即细绳子)是建房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主家要请来瓦匠师傅(俗称掌线的)和木匠师傅,三方共同商量如何铺线。如果木工师傅已将檩梁扣好,瓦匠师傅只须将檩梁用尺丈量,计算出内墙、外墙的宽度,每间房的长度、门口窗口的宽高度等,然后正式铺线。先根据朝向定准一根线,再堆起小土堆挖个小坑盛满水拉直线在水面上找“平水”,后来有了水平尺就省事儿多了。“平水”要先找出纵横两根线的,手生的一面墙要铺两根线,手熟的在外墙铺一根线就能把墙垒周正。各面墙都铺好线、找好“平水”,就可以垒“墙碱脚”了。

“墙碱脚”的作用是为墙壁防潮、防碱,所以要用砖砌。穷人家钱少买砖少,中间就填上砖头瓦片充数。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碱脚”有三五层砖的,有五五层砖的,有五七层砖的,还有更多层的。“碱脚”砌好填平后,要压碱草。碱草就是为房顶编笆打箔剔出来的芦苇废料,目的也是使垒在上面的土坯防潮防碱。这时将屋门框安好,然后再垒土坯。到一定高度,按窗框。等到门框、窗框上方安好“过木”、镶过木(用砖将过木镶嵌起来),就算垒“平镶”了。然后上梁、砌砖伢子、上苇箔搭顶,安瓦,做房梢、起房脊,建房的大活就算基本完成了。

上梁:建房不能没有梁,有了梁才有抗梁的人,亦即后继有人。上梁是建房最主要的一环,时间一般择于巳时进行,午时结束。上梁时如家人生辰时刻与上梁时辰相冲,必须避讳。上梁前必祭神,祭品应有“全猪”(即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俗称“利市”。鱼、鹅、豆腐、蛋、盐与酱油五色或七色,用木制红漆祭盘,置于供桌上端。上梁时,新门、新窗分别粘贴红纸对联、横额、福字。梁木正面中心处画有红黑相间的太极图,两端书“乾坤”二字,注明年月日,字与图之间画八卦图。梁上对联一般采用“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薇星”、“工人问梁何日上,鲁班答曰此时吉”等,上、下联尾对尾分贴太极八卦图两边,或粘贴在立柱两边。门窗则均贴“安门大吉”、“安窗大吉”。上梁前,作头师傅要唱上梁歌,如“贺喜东君,今日上梁。张良伐树,鲁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边唱边用酒壶浇酒,从梁头浇到梁尾。浇毕,主人给工匠发“红包”。接着作头师傅互相打过招呼,便喊“上啊,大吉大利!”用绳子拉梁慢慢上柱端,梁的东端应高于西端而上,因东首为“青龙座”,西首为“白虎座”,白虎要低于青龙。此时鞭炮齐鸣,待正梁敲进榫内,往下抛上梁馒头,此时儿子、媳妇拉着一条红被面,把抛下的馒头接住,示意传宗接代。凡抛到被外的,或有意抛向观望的人群,大家纷纷抢夺,称“抢上梁馒头”,以示庆贺。中午,主人家办上梁酒,宴请工匠、亲友。上梁盼雨,认为吉兆,称“浇梁雨”,意“及时下雨,生活富裕”,是求之不得的喜事。屋顶盖好后,梁上要搭一件男主人的衣服,以免房屋还没住人,就被“仙家”占了。

大活完成后,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细活。过去,外墙要上麦秸泥即粗泥,泥里调麦秸是为了风雨不容易冲刷;内墙除了上麦秸泥,还要上麦糠泥即细泥,为的是墙皮刮净、美观;地面要用土垫平、用础头砸实;要泥几遍房顶,以使雨水侵蚀不透。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兴房顶挂棉瓦、小瓦子,比较琐碎,难干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兴起大瓦。八十年代初,人们在内墙上麦秸泥后抹石灰,屋里亮堂多了;无论新旧房屋,有的人家外墙用上了石灰勾缝的“砖打斗”。人们盖房还用上了石头“碱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大多数开始用砖砌墙,富裕家庭砌墙用砖一顶一横,曰“三七墙(三十七公分厚)”;经济条件差的砌墙只用一横砖,曰“二四墙(墙体二十四公分厚)”;外墙用水泥勾缝,屋内用水泥抹地面。到八十年代中期,部分家庭开始用石膏板吊顶。之前,农村人家的屋顶都是裸露的,被炊烟熏得漆黑。只有娶新媳妇的洞房里,有的人家才雇来扎彩匠,用秫秸杆做支架,用报纸粘糊第一层,用白纸粘糊第二层,用炕围彩纸和窗花点缀,成为顶棚,也叫“虚棚”。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多数人家天花板用上了宝丽板,内墙刮仿瓷,地面铺地板砖。有些人家对客厅、卧室进行了装修,再配以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和城市家庭没什么两样。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