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化遗产

平原饮食风俗

2011-04-19 00: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摘要: 一、主食
  说到吃,我们这里还流传一个“石灰锤顶”的笑话。说的是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一家要翻盖房屋,这家为避免年年泥房顶,便采用石灰抹顶的方法,俗语叫&l

一、主食
  说到吃,我们这里还流传一个“石灰锤顶”的笑话。说的是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一家要翻盖房屋,这家为避免年年泥房顶,便采用石灰抹顶的方法,俗语叫“石灰锤顶”。按照习俗,上房梁时中午要给建筑工人和义务帮工的乡里乡亲管顿好饭以示谢意。于是这家人通过充分准备,拿出最好的饭菜来招待大家。所谓好饭菜,也不过是玉米面饼子和大锅熬白菜,白菜连点油腥都难见到。由于人们肚子里没油水,一个个饭量很大,眼看准备的饼子都吃净了,于是,主人令全家到各家各户借干粮,终于找到一家比较富裕的,将刚出锅的馍馍全部拿来。大伙实在不理解,认为主人在耍大家,他们把对主人家的不满发泄在馒头上,已经吃饱的却还要继续吃……事后,有人问中午吃的什么好饭,答曰:“石灰锤顶。”意即覆盖在房顶最上面的和馒头同是白色。
过去,平原县人民以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地瓜为主食,家常便饭多以饼子、窝头、稀粥(亦称粘粥、白粥)为主。过节待客时吃麦面(单饼、油饼、水饺、面条、馒头等)。那时一般农户每年从立夏起每日三餐,立冬后每日两餐。农忙时节吃麦面,其余时间吃粗粮。赤贫无产者,每届冬春,或以糠菜果腹,或饮饥乞讨度日。常年吃面粉者,只有官、绅、商贾。即使财主,也大多是一年到头吃玉米面饼子、窝头,极少吃白面。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主食以麦面、玉米面为主,主要种类有:馒头(馍馍)、饼子、窝头、花卷、蒸包、水饺、面条、烧饼、油条、油饼、单饼、合子等。1984年以后,粗粮一般作为尝新鲜,除去稀粥、米饭外,小米、黄豆、玉米三合一面的窝头、饼子是人们做为生活改善的,烤地瓜也是人们时常买来尝尝鲜,春节时人们也做些粘窝窝,即将黍子、粘玉米、粘高粱面做成窝头,外面按上红枣,吃起来又香又甜,是庄户人家的美味。
人们经常吃的有以下几种:


   (一)干食
  窝头:原料为高梁面、地瓜面、玉米面做成。加水和面后,将拳头大小的面团攥在一只手内颠动使之出型(一头出“尖”另一头粗),另一只手同时用食指或中指在粗的一头戳出“眼儿”,做好后“眼儿”朝下扣在锅篦子上。还有一种用黍子面、粘玉米面、粘高粱面做的窝窝头,与一般窝窝不同的是在窝窝表面按上红枣,吃起来粘牙、香甜,别有一番风味。
  饼子:可用高梁面、地瓜面、玉米面做成。加水和面后,两手一上一下,将拳头大小的面团一边颠动,一边拍打,使其成型,或圆或扁,贴在烧热的锅上沿。贴饼子时一是要注意手指不要与锅接触,以免烫伤;二是要烧热锅再贴饼子,俗语说“凉锅贴饼子——出溜”,即凉锅里饼子贴不住,容易溜到锅底。
  薄饼:也叫单饼,用地瓜面、小麦面粉做成。加水和面后,揉成拳头大小的“面剂子”(即面团),放在面板上揉搓熟泛,按压成圆形状,然后用擀面杖(俗语叫擀面轴子)手擀,左右手分别用力,使之旋转,以便用力均匀,最后成为厚薄约3mm的薄饼,大火烧锅,入锅烙之使其成熟,即为单饼。吃的时候一般都是单饼卷大葱、卷咸鸡蛋、咸鸭蛋、卷驴肉,最次的也要卷上咸菜,或蘸酱,吃起来很可口。
  油饼:用小麦面粉做成。开始做法与单饼相同,只是面团大一倍。手擀成薄饼后,撒上油、盐、葱花、花椒面等,卷起来旋转成大馒头状,再擀一遍,文火烧锅,入锅烙之成熟,即为油饼。
  千层饼:做法与油饼同,只是做工精细,擀的薄,锅里放油多,层多且薄,又香又酥,十分好吃。
  合子:也叫火烧。面与单饼做法相同,然后将一张单饼上面均匀摊上馅(切碎的韭菜、茴香苗、白菜、芹菜、菠菜、瓜馅等),还可以将鸡蛋甩在馅上,或将切碎的肉掺在菜馅里,将另一张单饼盖在上面,将边用手指按实,即为合子。文火烧锅沸油,将合子入锅烙之,熟后出锅,用菜刀平均切成四页或六页,吃时卷起一页,可蘸醋或蒜泥吃,别有一番风味。
  馒头:也叫馍馍。是小麦面粉加水和成面后加温发酵,等到面里全是丝窝窝,就是面“开”了,再将面团放在面板上揉搓,使之熟泛,然后分别搓成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揉成馒头状,即可上锅蒸熟;如果掺面揉成面团,再盖上棉褥子“行”开(发酵好的意思),上锅蒸熟。由于做工精细,做熟的馒头又大又暄,香甜可口,十分好吃,百吃不厌。
  包子:先做馅,可用韭菜、茴香苗、白菜等切碎,另将生鸡蛋、炒熟鸡蛋或生肉切碎放在馅里,加入调料与菜馅调均匀,备用。做包子皮与做馒头相同,只是切成剂子后,用擀面杖擀成片状,放入菜馅,然后食指在内、拇指中指在外拉起包子皮边,两指相捏,一个个包子折便出来了。虽然俗话说“包子好吃不在折”,但灵巧的农村妇女还是在包子上捏出很多花样,供人欣赏。
粸馏:先做馅,因为那时穷,一般都是素的,以野菜居多,切碎备用。用玉米面、高粱面、地瓜面加水和面,和好后用手抓起一块,两手颠簸和物后将面团拍平,放入馅后不捏折,而是用两手掌适当用力将粸馏皮合拢,成为皮球状,入锅蒸熟食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生活转好,粸馏逐渐消失。
  水饺:先做馅,馅有肉、素之分。用麦子面(生活困难时用地瓜面等)加水和面揉好,将面切成一个个面团,揉成长条,用刀切成算盘珠大小的“面剂子”,用擀面杖轧成厚薄均匀的饺子皮,放入馅,用手指捏边成元宝状,放在盖帘上。锅水大火烧开后,将水饺一个个下进锅里,用勺子扣下不断地在锅底戗动将水饺搅起,使之慢慢浮上水面,不至于粘在锅底。然后“盖着锅煮面,敞着锅煮馅”,直至煮熟,用笊篱捞出稍微一晾,即可食用,食用时沾醋或蒜泥风味更独特。
  油香,油条,馓子,麻花:这些都是油炸食品。油香是用发酵的面团,加入花椒面、盐等调味品揉允后,用擀面杖擀成圆片,入油锅炸凸起即成。油条(俗称果子)比较难做的是和面,要一直用油拍打外皮。加入盐、碱、矾等辅料和好面后,用刀一块一块往下切,然后再切成两块叠放,从中间切一道豁口,用手指将豁口拉长,放入烧沸的油锅中,炸至膨起即熟,用筷子捞出,晾后即食。馓子是将和好的面擀、切成面条,入油锅炸,其特点是香脆。麻花是加糖水和面做出的生面条有顺序地拧在一块,入油锅炸熟,吃起来又香又甜。
大米干饭:淘好米倒入锅内,添水没过大米稍多,大火烧开然后文火,煮至水全部进入大米内,入口尝觉松软即熟。吃大米一般要配以蔬菜,另做一汤菜则更有滋味。现在,大多家庭用上了电饭锅,做大米干饭不必用心操作,大米熟后自动断电,十分快捷、方便。
  红薯(地瓜):将红薯洗净入锅,放三分之一的水,煮熟即食。
  (二)稀饭  红薯粥:将红薯切成块,放入锅水中烧开,下入渣子(粉碎的玉米面),熬至沸腾改为文火,用勺子反复将粥搅动扬起,待平复后再熬至沸腾,如是三次,舀入碗中晾至可入口,吃薯喝粥,又香又甜,饱腹长久不饿,是人们爱吃的饭食。  萝卜粥:又分水萝卜粥、胡萝卜粥。将水萝卜切成丝或把胡箩卜切成段,入锅添水烧开后,如红薯粥炮制。水萝卜顺气,有助消化。胡箩卜素有多种营养,是人们健康的饮食。
  小米粥:锅内凉水加入小米,烧开后下“渣子”,同其它粥熬法。喝时小米香与玉米香混合,营养价值高,只是熬制时间稍长,适合农闲季节熬制。
稀饭(米饭):锅内加水,放入少量大米或小米,大火烧之,开锅后文火煮至米开“花”即熟,喝在嘴里清淡爽口,既解渴又当饭,是农家农忙时饭食的首选。
  面条:俗名“汤”。用小麦粉或杂面粉(小麦粉和绿豆粉混合)和好面,在面板上揉熟,以有筋道为度,然后用擀面杖在面板上对面团反复擀压,形成圆状薄片,然后折叠。为防止粘连,折叠时可加面粉少许,折叠后左手以指做尺度,右手用刀切面,越细越好。切完用手抖开,即为面条。水烧开放入面条煮熟,加酱油、醋、香油、葱花、香菜,即为清汤面。热锅加油,放入佐料,再放几刀白菜,稍微炒后加水,水开后放入面条煮熟,即为戗锅面。特别是冬季寒气袭人外出回来,捧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再加上蒜泥,寒气立马就被赶走;夏季酷暑,将煮熟的面条捞在刚打来的井水里浸泡,捞在碗里加入黄瓜条、胡箩卜末咸菜、麻汁、蒜泥等佐料,喝在嘴里,清凉防暑,十分惬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了面条机,人们时兴轧面条,但是机制面条总是不如手擀面柔软好喝。
  琪子:和面做成面条后,再将面条顺切成一粒粒如小指甲盖大小的方块,即为琪子。琪子与面条同样煮法,吃起来既有面条滑腻清口的味道,又有米饭粒粒析分的口感。后来与机制面条同时兴起机制琪子,本世纪初又兴起外来包装的珍珠琪子。
  汤:早年人们闹肚子疼没药吃,或冬天从外面带回一身寒气,家人就熬姜汤给病人喝,即将红糖、姜丝加水烧开,趁热喝下,驱寒养胃。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开水熬野菜做野菜汤充饥。早年富贵人家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将葱花、姜丝等加入烧开的水中,打一两个鸡蛋在碗里搅匀,用筷子搅合着倒入烧开的水中,稍后即可盛入碗中,曰鸡子汤。再后来,鸡子汤内加紫菜,叫紫菜汤;加虾米仁,叫虾仁汤,花样越来越多。
  二、副食、菜肴
  家常菜:过去一般是自家腌制咸菜,如水萝卜、胡萝卜、黄瓜等,冬天腌制腊八蒜、腊肉,腊八蒜能吃到开春,腊肉待客可用一年,还可以包水饺。夏天习惯拌凉菜,黄瓜拌蒜泥,辣椒拌芫荽,洗切方便,节省时间,可口助食,是农忙季节的美食佳菜。冬春则以白菜、豆腐为主。过节或待客时,菜肴一般有鸡、鱼、肉。平时过节不讲样数,宴请宾客,待客菜肴一般为四、六、八碗。逢年过节、婚丧宴宾,则根据经济状况设上、中、下三种酒席。下等席吃杂货菜,即水煮白菜或菠菜加粉条;中等席有酒肴,酒肴有四碗、六碗、八碗之分,一般都是素菜或炸货,吃饭另外上菜;上等席为海二六、海二八、海三五等,即海碗(敞口盘)两个,分别盛鸡肉、鱼或肉丁等肉菜,碗盛素菜或炸货,吃饭上汤或另外上菜。 菜碗多,层次就高;海碗多,层次更高。
  “猴儿戴帽”:大锅菜也叫杂货菜,即切白菜、水豆腐块、粉条等入锅,倒入凉水,加油、盐、酱、醋等佐料,大火炖之,待熟后盛入饭碗,将藕合、绿豆丸子等炸货切片,摆放杂货菜上,如孙悟空所戴帽状,谓之“猴儿戴帽”。这是在特定时期内,人们欲争面子又无食物的无奈之举。
  炸货:分类有绿豆丸子、白面丸子、藕合、松肉等。绿豆丸子和白面丸子都搅进芫荽(香菜)末或葱花,其香味独特,非常好吃。在两藕片之间摊上韭菜馅、葱馅等,在两藕片外沾上和好的面糊,炸出的藕合外香内咸。将指甲盖大小肉块搅在面糊内,入油锅炸,即为松肉。
  三、烟酒茶
  客人来家,要先敬烟再敬茶。
  无论在家还是外出,求人办事还是结交朋友,见面之后都要先敬烟。如果是在家,主家更要主动,以示对客人的尊重、敬重。这虽然算作陋习,但直到现在,大部分人还在这样做。过去抽烟都是烟袋,烟袋上拴个荷包盛放烟叶,敬烟时先把烟袋锅伸进荷包里装满烟叶,拿出烟锅将烟袋嘴一头朝向被敬者递出,以示敬重。等被敬者接过烟袋后,随即打火镰石取火为被敬者点烟。后来有了香烟,人们就模仿卷起纸烟,即将纸撕成小条,把装在烟荷包里的烟叶取出,均匀撒在纸条里,然后卷成喇叭状,将细的一头用唾液沾住,粗的一头空出的一段拧作绳状揪下露出烟叶,把卷烟细的一头递给被敬者,为其点着。现在人们大都吸香烟,敬烟者撕开烟盒,要一手轻捏烟盒,另一手用手指弹烟盒未开的一端,弹出烟卷,伸向被敬者,由被敬者自己取出烟卷,再为其点燃。
敬烟之后即敬茶。过去用茶壶、茶碗,后来有的用搪瓷缸,现在则用茶壶或者茶杯。“茶要浅,酒要满。”茶一般要满到七成,所以叫“沏茶”;酒要满到十成,所以叫“满上”。
  平原县属于礼仪之邦,所以有“无酒不成席”之说。所谓“席”,一般八人为一席,围坐在“八仙桌”旁,八仙桌为四方桌面,每边可坐二人,坐满正好为八人(八仙)。入席要分坐次,对着门的左侧为上座,为主宾;右侧次之,为副主宾;左侧靠近上座的为三席,右侧靠近副主宾的为四席;靠近三席的为五席,靠近四席的为六席;打横者左侧为上,一般是主陪,主家主事的在坐;右侧为“打下首”,是代替主家伺候人的,负责点烟倒茶,满水满酒。
如果是圆桌,则对门者为上,坐主宾,或由主宾谦恭地请主家长辈入座,为主陪,以示对主家长辈的尊重。然后主陪右侧坐主宾,左侧坐副主宾,其他人依次入座,主陪对座为“打下首”,一般是小辈或年龄小的人,负责递烟点烟倒水倒茶满酒端饭。主家坐在“打下首”的旁边,以备“打下首”的有不周之处随时可以补上。
  全家人围桌吃饭时,上座坐长辈,下座坐晚辈;尊者落座,其他人才可以入座。菜肴上桌,尊者夹菜吃饭,其他人才可以吃。宴席设置:一室两桌并列,左为尊,右为次;若前后排列,里为尊,外为次;三桌并列一室,中为尊,左为次,右为下。
  在汉族,菜肴以双数为敬,上双不上单,以与回族区别。过去最重的席上菜肴为“海二六”或“八大碗”,即海碗两个,分别盛放整鸡、整鱼或鸡块、鱼块。没有鸡或鸡块可以炒鸡蛋代替,没有鱼或鱼块可以肉顶子代替,这时海碗也可以换成菜碗;其它六个菜碗分别盛放次之的菜肴,以素菜为主,如芹菜炒鸡蛋(或肉丝)、菠菜拌粉丝等。
  在平原各地方,入席须同饮三杯酒,晚到者不管席间已经喝了多少杯,也要“入席补三杯”,喻“桃园三结义”。后来延续到六杯、九杯、十二杯,都是“三”的倍数。
  满酒要满成“双眼皮”,意即酒上边与酒杯沿之间稍微留一点儿。更有甚者,要满到像“灯泡”,意即像灯泡一样稍微鼓起,满而不溢,恰到好处。
喜宴:喝双不喝单,谓之曰“喜事成双”。 
  敬酒:一人敬一人时一般要“先干为净(敬)”。二人敬一人或多人时,敬酒者须占一头一尾,即其中一人先干为敬,另一人须等被敬者全喝干然后再喝干,也是取尊重对方的意思。
  敬酒时,敬一杯酒谓之“一心一意”,敬两杯酒叫做“好事成双”或“哥俩好”,敬三杯酒为“桃园三结义”,一般是最重的礼节,但也有怕客人喝不足的,接着敬第四杯是“四季发财”或“事事(‘四’的谐音)如意”,敬五杯酒为“五福同寿”,六杯酒“六六大顺”,七杯酒曰“起”,一般是敬从政人员预祝其升官,敬八杯酒是祝“发财发福”,敬九杯酒是祝愿相互之间友谊“天长地久”,敬十杯酒是“十全十美”,应该就此结束了,再喝就要趴下了。可还有酒量大的,那就敬十一杯“一步一个台阶”,也叫“上一个台阶”,敬十二杯正对十二个月为“一年的酒”,再加闰月敬十三杯酒;遇第一次坐一块的,“再喝两杯加深认识”;遇以前在一块喝过酒的,“加深加深感情再干几杯”;遇和对方父母熟悉的,“给你长辈捎杯酒”,不能不喝……反正有的是敬酒辞,喝就是了。新上一道菜,先让长辈、年长者或主宾动筷子尝,其他人再吃。上鱼时,鱼头冲着长辈、年长者或主宾,他先用筷子点一下鱼眼睛,或先夹一筷子,其他人再吃。
  行酒令:①玩扑克:将扑克牌洗好,放在圆桌转盘上,由“坐庄”者先喝一杯,然后摸牌一张,从自己数起,每点儿一人,依次向一侧数到扑克牌最后点数,数到谁谁就干一杯;然后喝酒者“坐庄”,继续摸牌数点儿。②转调羹勺:将小碟底盘朝上放于桌上,将调羹勺朝上放入小碟底盘,然后转动勺把,必须满一圈,不够一圈属于“嘬糊”,自罚一杯,然后重新开始;调羹勺掉下来落在桌上,也属于“嘬糊”,自罚一杯,然后重新开始;调羹勺转足一圈以上且没掉下来,勺把朝向谁谁就喝一杯,然后由喝酒者转勺把继续游戏。③敲“七”:“七”有明七,即七、十七、二十七……等,有暗七,即七的倍数:十四、二十一、二十八……等。从庄家开始,庄家先喝一杯酒,然后从庄家依次按自然数顺序数下来,到数明七暗七的人不能发声,只能用筷子敲一下桌子,然后按顺序继续数下去,一直数到有数明七暗七的人发出声来,即为输,罚酒一杯。被罚酒的人再做庄家,从“一”开始继续数下去,直到再有数明七暗七的人出来罚酒做庄家。④规定一个字、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为禁忌,谁触犯了禁忌就罚谁喝一杯酒。这个字、这句话或这个动作要是酒场上经常用到的,很难忌讳的,比如说“喝”或“不喝了”或夹菜吃,容易触犯罚到的人就多,气氛就活跃。⑤猜拳行令,因这种行酒令高腔大嗓,喝酒越多喊声越大,难以控制,常惹得四邻八舍埋怨声声,谓其不文明,因此这种行酒令现在很少使用。
  酒场基本结束,饭前要喝“同心酒”或叫“齐心酒”,数量以一杯、双杯、三杯不等。然后主人问:“怎么样?”,客人答:“上饭,吃饭。”于是上饭吃饭。吃饭比较随意一些,俗曰“让酒不让饭”。
  什么时候办酒场?除夕夜全家喝和睦酒,初二(或初四)女婿拜年喝贵客酒,过年过节来客喝招待酒,保媒的来喝牵线酒,帮忙的请喝下力酒,遇到喜事喝祝贺酒,有了难处求人办事大喝酒,阴天下雨闲来无事呼朋唤友喝大酒,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兴起时豪言壮语摩拳擦掌天大的事没有办不成,动情处涕泪交流揽腰拍肩赛过一奶同胞亲弟兄,酒场上一言九鼎,吐口唾液算个丁。人常说喝酒喝厚了,赌博赌薄了,指的就是这种交情。但也得要掌握火候,有个尺度,喝少了事不成,喝多了不成事。
  四、器具
  餐具:人们经常用的餐具就是碗筷。以前农家用的碗大都是粗瓷碗,碗外边有蓝花、蓝道道,筷子则是竹制的。有些人家有小孩子,就买把调羹勺喂孩子,买个木碗给孩子用,以免摔坏。后来人们讲究了,先后兴起了搪瓷碗、细陶瓷碗、铜碗、塑料碗等,筷子也有木制的、仿象牙的、塑料的、一次性的等等;调羹也多起来,不再限于喂小孩子。菜盘也多起来了,待客不再是“海二六”“海三五”,而是所有菜全部用盘。盘越来越大;不再是小碟,而是六寸盘、八寸盘、一尺盘,甚至一尺二的盘,菜也越来越满。小碟不再盛菜,而改作盛瓜子、糖果之类,谓之“茶肴”。
  锅具:“锅”原指车毂穿轴用的金属圈。据《方言笺疏》记载道:“锅亦以中空得名,中空而盛之以物,亦谓之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人们大都用的是铁锅,铁锅大小按“印”,“十印”最大,“五印”较小,可根据家庭人口多少买合适“印”数的锅。锅肩部都加一圈宽檐,方便提拿。大锅即可做饭、蒸馒头、发包子,亦可炒菜、炸货,无所不能,但只是不灵便。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兴开小铁锅,有的加檐,有的附双耳,小巧玲珑,宜端宜拿,做饭炒菜,与大铁锅无异,十分适合在炉子上用,在院子里支上两块砖烧柴也十分方便,很受大众欢迎。到七十年代末,兴起煤油炉,人们开始买钢精锅做饭,钢精锅改变了以往铁锅锅底尖尖的状况,成为平底锅,但弊病是只能做饭,不能炒菜。再后来有了铝锅、火锅、高压锅。高压锅不仅省时间,而且连坚硬的骨头也能煮得像奶酪一样松软。现在又增加了各种电饭锅,卫生、方便。
瓢:种的葫芦一锯两半就成为瓢。瓢的主要功能是舀水、舀粮食米面等,随着工业的发展,有了铁舀子、塑料舀子,种葫芦的人基本没有了,传统的瓢也就销声匿迹了。
  盆:家庭用盆舀水添锅,用盆和面、调馅,用盆洗刷碗筷等等,盆在家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般家庭用粗糙的瓦盆,也有用乌盆的,讲究的人家用瓷盆、铁皮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塑料、不锈钢制品进入市场,塑料、不锈钢盆走进家庭。轻巧灵便,价格适宜,用起来十分方便
缸:瓦缸能盛放粮食、米面等;瓷缸能做水缸,能腌咸菜、腌咸鸡蛋等。至今人们生活中仍少不了。
  灶:从烧柴灶到蜂窝煤炉,再到不锈钢液化气灶具、天然气灶具、微波炉、电磁灶,时代在不断进步,炉灶、灶具也在不断更新,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茶具:过去,一般人家喝不起茶,渴了到缸前舀一大碗凉水,只有有钱人才喝茶。建国后,基层机关干部和国营单位(供销社、粮所等)职工都用搪瓷缸泡茶饮用,代表着一个层次。农家所用的茶壶茶碗也都逐渐讲究起来,闺女结婚都时兴陪送细瓷茶具,茶碗里放进蜂蜜和香油,用红纸封好,新婚之夜由新郎新娘共同破开,预示今后的日子里小两口“好得蜜里调香油”。
  酒具:贮酒、盛酒、饮酒的器具。酒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各种酒具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按质地材料分为瓷酒具、铜酒具、铝酒具、玻璃酒具等。从形状分,有单耳杯、双耳杯、高脚杯等。有的瓷酒具绘以山水、花鸟、人物,成为一种艺术品,使饮酒者在传杯换盏之际,也得到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功能 ① 审美助饮。酒具美观大方的造型,精细华丽的装饰,对饮酒者所起的美感作用是巨大的,使饮酒者在举杯之际,得到文化和艺术的熏陶。②节饮。不管任何酒具,都按照一定的容量来设计制造,以起到示量节饮的作用。③社会礼仪作用。中国酒具作为礼仪制度的载体,显示出使用的场合以及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在酒具使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