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堂,又称家堂,也有的地方叫家谱,是春节期间各户普遍悬挂的供奉祖先的挂轴,有布质的、有纸质的,上面写着自家祖先的名字,供奉在正室迎门的墙上,家家设供桌、供品,烧香焚纸,叩头敬拜,展示孝心。
我家曾有清代道光年间,八世高祖采芝(秀才)亲手制作的宗堂,一代一代供奉一百多年,“文革”期间被毁坏。近年来,随顺习俗,我家也想起了挂家堂,便根据保存的清代编修的族谱,自制了一幅,挂了一年,本支族人提出建议,要求改进。这时,村中有人找我帮忙写家堂,逼得我钻研起了宗堂文化。经查阅资料,精心研究,浅识如下:
以古代宗法制度为依据
我国的宗法制度,是由先秦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礼记》中的《大传》有下面一段话: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有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上文的大意是:“别子”是与嫡长子相对而言的其他儿子,“别子”不能与嫡长子同祖,只能分出去另立一支,而他的后代即奉他为“祖”,即为“别子为祖”。而“别子”的后代又分嫡庶,其直接继承“别子”的嫡长子即是“宗”(大宗),此为“继别为宗”。“别子”的其他儿子为小宗,他们的后代,即使是嫡长子也无权继“别子”(祖父),只能继“祢”(先父在宗庙中的神主),此即“继祢者为小宗”。这样一直传下去,“别子”的长子、长孙、长曾孙,便世世代代以本家的始祖的“别子”为祖,称为大宗,即所谓“百世不迁之宗”。而“小宗”,根据“五世亲尽”(即出五服)的原则,高祖以上就可以不管了,即为“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之义。
简而言之,作为大宗,要永远奉始祖为祖,始祖的神主也永不迁出,作为小宗只须供奉父、祖、曾祖、高祖四世即可。
这就是我国延续至今的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宗堂文化的重要依据。
以古庙神像为参照
据《明史》卷五十一记载:明初朱元璋作四亲庙於宫城东南,各为一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向南。每庙中室奉神主。”从而说明,明朝的开国大帝,也只是供奉四世,在序次安排上,为大众提供了样式。
现在,市面上所见的宗堂幅面设计,多数是一座四合院形式的庙宇,有高堂、中堂、东西廊房,中间位置称为明堂。平民百姓宗堂神主序次位置的排列,也应与明朝皇家四亲庙的安排相仿,高堂居中位置是始祖,自上而下,先右后左,按辈分高低依次排列。
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由于各家情况不同,文化素质也不一样,宗堂神位的序次安排,应从实际出发。有的大家族支系繁多,各家都愿意供奉始祖,写上也好;有的虽是嫡长支后裔,应是百世不迁,鉴于四代以上的高祖有的没听说过其名,不愿供奉,简化供奉也可以;有的族中、近支人数少,虽然彼此出了五服,仍愿意在一块,供奉一个家堂,作为团结友好,应当提倡;有的写牌位、写纸质神位供奉,即经济又实用,也是好形式。我的一位朋友保存有清代祖世神位折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