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民族的姓氏,产生于初古,先有氏后有姓。
牟氏是姓氏合一的古姓,据考证,牟氏产生于夏。《百家姓》中讲到:远古帝喾时期的火正官(火神)能光荣天下,喾命曰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称颛顼之子,曰黎。颛顼为古代一部落首领,相传与共公氏争帝,撞倒不周山,天柱折,天地西北东南倾斜。《姓氏考略》(风俗通)载:火神祝融的后代,在周朝被封于牟,史称牟,为周时子国。
《春秋》载:桓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春秋末年(约公元前480年)牟国被齐国吞并,随为齐之子国,其后,牟姓族人便以国为姓。据《礼记》载:颛顼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以帝丘(现河南濮阳东南),生育两子名曰重、黎。颛顼任长子重为南正官,掌管祭祀,命次子黎为火正官,掌管民事。重黎之子叫玉章,重生还是黎生无从查考。相传玉章身材高大,武艺高强,系朝中大将,被奸臣所害,误斩于朝,灵魂不散,日则火飞满地,夜则翻土扬尘,皇城内终日不得安宁。一日圣主出朝,见一穿红袍者虚空站立逍遥,圣主曰:“站立者何人?”答曰:“玉章”。日则火光满地,夜则扬尘的是你?圣主封你掌火祝融,领职归位,莫在皇城内扰害生灵,玉章听罢谢恩而去。因祝融后裔受封于牟,史称牟国,齐灭后其后人则以国为姓,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为牟氏得姓始祖,追溯渊源应为颛顼后裔。
另据考证:很久以前,黄河中游繁衍着北方南移的狄戊氏族,部落首领叫黄帝,在南方有“伏羲氏”之后“神农氏”,其部落首领是“炎帝”,在东部山东半岛一带有“伏羲氏”的另一支“小皋氏”,号“东夷氏”,联合部落首领乃“颛顼氏”,灭“共公氏”后联合“神农氏”后称“高阳氏”,黄帝与高阳氏联合统一了中原大地,到舜时祝融随帝南征,战死在云梦(现湖南湘中一带),葬于衡山,禹之后封河南中牟,因祝融原系山东半岛东夷人氏,以黄牛和凤鸟为图腾,故其后人便取国名牟为姓。
牟氏发源于山东,在很长的时间中,牟氏群体以山东为中心繁衍生息,并逐步向周边省份迁徙,后因战争远迁楚地(湖北公安县一带),秦统一天下后四散,汉时牟姓族人又回迁到莱阳、栖霞、安丘一带(据考,安丘牟山由此得名),魏晋南北朝时政治纷争,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牟姓又一度栖息他乡,逐步形成了巨鹿、临汾、荥阳等郡望。
以国为姓以来,牟氏家族出现不少著名人物,战国时齐国大夫牟辛,东汉太守牟长,经学博士牟纡(牟长之子)佛经学者牟子,唐宋时礼部尚书牟子才,大理少卿牟郧,元代进士牟元龙,南宋将军牟全等。除宋元前牟氏氏名人外,仅明洪武年间至今栖霞主簿牟敬祖宗支的六百年间,就出了10名进士,29名举人,7名京官,3名州官,61名县官,被称为名宦牟氏“蛇泊窝”牟,可谓名宦望族。
平原县境内的牟姓大多源于古登州府莱阳县,迁出地为铁口村(现栖霞市),俗称铁口牟。据雍正十三年《牟氏世系碑记》载:牟氏旧籍莱阳,自讳彦礼者迁此著姓。明史记载:永乐年间自登州府铁口村迁居现址,南宋赵昀景定五年任水军都督,曾三征倭寇,率领舰队打通通往日本水道,屡建战功的牟全即平原县境内之牟姓始祖。
牟姓迁入始自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牟姓族人和当地其他兄弟族人和睦相处,为平原县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牟书会)